話說唐貞觀年間,南詔第一代王細奴邏自娶了白族三公主為妻以后,夫妻恩愛,和和美美,甜甜蜜蜜,小家庭生活是十分的滋潤。然而細奴邏畢竟是具有雄才大略之人,其理想和目標不僅僅是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,更重要的是要經營好南詔國這個大家庭。
是日,南詔王細奴邏與三公主商議,希望三公主把大理白族地區的好東西和先進的生產方式,帶到巍山壩子里來。眾所周知,三公主是一位既賢惠又能干,既美麗又聰明的賢內助,幫助丈夫管理國家,發展生產,自然是當仁不讓。于是三公主帶著一幫人馬,日夜兼程,返回大理壩子,深入田間地頭,市井街巷,拜訪能工巧匠,學習先進技術。之后,把大理的耕作技術,紡織技術以及許多好東西,帶回了巍山壩子。這其中,帶回了一批梅子樹,派人種在了廟街的利客村中。三公主為何要帶回梅子呢?因為梅子的用途十分廣泛,既可以直接食用,又可做成各種果品,做出的醋非??煽?,是家常菜中必不可少的佐料,直接飲用美容養顏,還可以提神醒腦。
話說這批梅樹落籍巍山后,長勢十分良好,仿佛垂青于這片土地,幾十年后,已成大片大片的林子。利客村的村前村后,到處是梅子樹,就連村中的許多院落,也能在冬季里,聞到梅花的清香。最讓人稱奇的是,其中一株梅樹結出的果實竟然是兩顆兩顆的合在一起,既相對獨立,又緊緊的連在一起,仿佛一對恩愛的小夫妻,人們猜想,這是不是象征著南詔王細奴邏和三公主夫妻恩愛,永不分離,于是,大家給這種梅子,改了一個極好聽的名字——“搭戀梅”??芍^形意相配,極具詩意。
幾十年的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,不過彈指一揮間,轉眼間,南詔王位已傳至第四代。公元728年,皮邏閣繼位,并得到了大唐王朝的封贈。據說皮邏閣驍勇善戰,治軍有方,深得大家的擁戴。某日,皮邏閣想起三國時,曹操為鼓舞士氣,曾引出了一個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來。如今的巍山壩子,到處是梅子,何須望梅止渴,但若遇行軍打仗,梅子自是不便攜帶,也不易儲存,即使梅子醋也不是人人喜歡,而且喝醋也提振不了軍威。喝酒振軍威提士氣,是人人皆知的道理,然而糧食酒成本高,度數高,既不經濟,喝了有時還誤事。何不試著用梅子來釀酒呢,若能成功將是一舉幾得的好事。于是皮邏閣立即命手下的官員以利客村梅林為基地,請釀酒高手,民間大師,在此研制梅子酒,待成功后將親自品嘗。
經過釀酒師若干次的探索和反復的調制,梅子酒終于制成。釀酒師試著先喝了幾口,覺得口感不錯,十分潤喉,酸中帶甜,似酒非酒,回味悠長。釀酒師馬上請來皮邏閣親自品鑒。詔王品后,細細回味,再回味,總體感覺不錯,但覺得美中不足,口感略帶青澀,微微泛苦。遂傳釀酒師傅來問細節,原來梅子是帶核泡制。仔細思量,口味不佳恐怕就是源于此,若能去掉梅核,口感是不是會更好呢?
想到此,工匠們馬上摸索去掉梅核的辦法。經過反反復復的嘗試,終于發現,用鋒利的小刀在梅果上均勻的劃上若干口子,便取出了梅核,如在木頭上雕花一般。仔細觀察,去梅核的梅子,果然如菊花一般美麗。工匠們迅速用這樣的梅子重新釀造,釀出的酒確實比原來好了許多。釀酒師傅再次請來南詔王皮邏閣品嘗,詔王品后大喜過望,連呼好酒好酒,連嘆簡直是玉液瓊漿。問及改良的過程,頓覺妙趣橫生,當即賜名去核的梅子為“雕梅”,釀制的美酒為“雕梅酒”,并決定今后把此酒作為宴請賓客的御用酒。
雕梅雖好,但頗費功夫,要大量生產雕梅酒,單靠工匠師傅可不成。工匠們只好發動大批的婦女,向他們傳授雕梅的技藝。這樣一傳十十傳百,雕梅技藝在民間流傳開了,南詔國的許多婦女,都普遍掌握了這門技術,久而久之,雕梅不僅提供于釀酒,還加工出許多新的產品,就連餐桌上也少不了他,從而成就了一道名菜“雕梅扣肉”。 雕梅已滿含著婦女的勤勞與智慧。
隨著雕梅酒的大量生產,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軍隊不可或缺的壯行酒,將士們喝著雕梅酒,仿佛想起了母親的關懷,妻子的囑托,于是更加英勇殺敵,報效國家,致使皮邏閣的軍隊日益強大。公元738年,皮邏閣統一六詔,將都城從巍山遷至大理太和城,雕梅酒也被廣泛地傳播到了蒼山洱海之間。至此,當年三公主從大理帶到巍山的梅子,完成了一個華麗轉身。
后人為紀念雕梅酒的創始之地,也為了頌揚皮邏閣的豐功偉績,于是在利客村的風水寶地上建造了第四代王的土主廟。
滄海桑田,如今的利客村,已成為一個古老的村落。后來的明朝軍隊,把它建設得更加規范與完整,堪稱村落建設的典范,傳承著南詔到明清的文化與藝術。盡管許多院落已經破敗,但鄭家大院內那株“搭戀梅”,依舊如虬龍般煥發著生機與活力,仿佛在向世人們傳頌著久遠的故事……